迷失的平行 第十九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迷失的平行

第十九章

篝火已经燃起,在微风中不停跳动、明灭不定的火光下,只有马东明教授和余生两个人坐在那里,低声交谈着。

“从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秦国的土地。”马东明教授又往火堆里加了些柴火,停下手来,打开了话匣子。

“先秦的耕战体系为秦**事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函谷关的天险又守住了东方诸国的进攻,秦国在自保有余的情况下闭门发展。

其实在公元前627年,也就是春秋时代,晋**队曾经在函谷关与秦穆公派去东征的秦军大战,秦国全军覆没,晋军坑杀秦**队。此战至使秦国失去了向东发展的信心,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我们脚下所在的地方,最开始就是戎狄的地盘,后来变成了秦国的地方。

那时候这里还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全是沙子碎石,据我们考查到的资料显示,当时这里还是绿树成荫、山清水秀。”

余生收拾起低落到心情,坐在旁边的一个石头上,认真的听马教授讲古。

马教授打开随身的水袋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气绝而亡,无子。诸弟争立,穰侯魏冉欲立惠文王妾芈八子之子公子稷,赵武灵王趁秦乱而谋之,乃拥立质燕之芈八子长子公子稷为王,是为秦昭王。昭王幼,芈八子为太后,穰侯秉政。

公元前293年,韩魏欲联军攻秦,秦将白起与其战之于伊阙(河南洛阳南),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魏韩联军统帅魏国大将犀武。

公元前283年,燕赵之相乐毅率三晋、秦、燕五国之兵而攻齐,陷齐70城,后田单虽复国,然田齐衰败大势已定。

公元前279年和公元前278年的鄢之战,白起统帅的秦军攻占了当时政治核心在南阳和丹阳一带的楚国的南阳郡、南郡、临江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国楚国因为丧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出武关伐楚,次年攻入楚国腹地,陷郢都,楚卒溃败不能战,楚顷襄王乃辟迁于陈丘以避秦军之锋。

自此齐、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赵相争之势。公元前270年,秦昭王见欺于赵惠文王,昭王怒,攻赵阏与,赵将赵奢于阏与大败秦军。

秦昭王知赵之强方锐,不可与之争,乃用范雎为相,迫母宣太后不干政,逐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范雎出谋“远交近攻”,昭王以为然,定为国策。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攻韩国,韩国割上党以赂秦,上党不愿降秦而降赵,赵纳之。秦昭王怒,欲夺上党。赵起倾国之兵以拒秦,秦调关中之卒以攻赵,两军对峙于长平,赵廉颇不能退秦,王龁不能败赵,相持数年。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为将,秦昭王秘遣白起为帅,赵括攻秦不克,赵军粮道被截,反被秦军所围46天,赵括战死,白起先后斩杀赵军45万于长平。赵国一蹶不振。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秦国的险胜而告终,秦国的最后对手被击溃,统一天下终成定局。”

“这是史书上的记载。”马东明教授知识渊博,张嘴既是大段的历史资料背诵而出。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卒,子秦王政立,年十三。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平定幸臣叛乱,次年又罢吕不韦之相位,迁之于蜀,后又迫其自杀,重用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十年中,命王翦、王贲父子及李信、蒙武等将率军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自号皇帝,是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朝。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多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百代犹得秦政法’的说法。

秦始皇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设立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以维护国家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如果说这之前都是秦国的发家史,那么之后就应该是始皇帝的独裁暴政史。”

马教授眼中散发的莫名的光芒:“我一直都没想明白,为什么秦国会在短短时间内从辉煌走到破碎,难道仅仅是因为暴政吗?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秦国那横扫六国的百战雄师哪里去了?”

“我们在任何资料和文献中都没有发现关于那横扫六国的军队的下落的记载,只有一些野史上谈及这只部队被秦始皇派去守长城,并且命名为长城军团,用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但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这只秦国最忠心的部队哪去了?刘邦和项羽在逐鹿天下的时候,他们去哪里了?”

马教授谈性明显很高涨,余生也听得如痴如醉。

马东明教授拨弄着火堆,缓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前些年的时候,考古界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在这期间考古研究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现在科学不能理解的东西。”

从火堆中拿出一根细长的熄灭了的柴火,马教授在地上画着演示,同时对认真听着的余生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青铜剑,青铜剑没什么好奇怪,最让人吃惊的是这把青铜剑的长度居然超过了91厘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考古界曾经出土过一把越王勾践剑,这也是一把青铜剑,但这把剑总长度不超过55.6厘米。青铜类的材质易折断,一般来说青铜剑不会超过60厘米。青铜剑的极限是60厘米,而兵马俑中的青铜剑居然堪堪达到了91厘米,这不是奇迹是什么?!不过,这还真不是什么奇迹,而是秦朝的一项黑科技。秦人在铸剑的时候向铜里加入了锡,这种金属在铸剑中很关键,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锡多了,青铜剑容易断,而锡少了青铜剑会变软。秦国的铸剑师,掌握了铜锡最佳比例,所以秦国的青铜剑硬度和韧性在六国中都首屈一指,硬度与强度结合好了,青铜剑当然就能更长。青铜剑长有什么好处?兵器界有一种说法“一寸长一寸强”,长点当然就更强,当敌人的剑还没刺到秦人时,秦人的剑已经进入敌人的身体。”

“高一个档次的,就是一般军士使用的剑,采用了大量先进的后期铸造工艺,外硬内韧,是非常实用的战场兵器。再高一档的,是领兵大将的佩剑,制造工艺更加细致,并且运用了包括镀铬在内的防锈技术——可惜这种防绣技术在楚汉争霸时期就已经几近损失殆尽。汉代据说还保留了一些,少数汉墓中有出土运用了类似技术的兵器,只是汉以后就真的失传了。更高档次的,是秦始皇的贴身护卫,以及始皇陵墓中作为始皇在阴间的护卫的“高级兵俑”的佩剑,其铸造工艺已经彻底的成为了一个谜——这种剑不知道用了什么制造工艺,居然具有金属记忆功能。后世出土的一把秦剑,在被一个兵马俑压弯了二千多年后,一旦失去压力,立即弹直恢复,比现代发明的记忆合金都要神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本站推荐
万古第一帝开挂闯异界邪龙狂兵超级武神我的冰山总裁老婆万道龙皇妖孽奶爸在都市
相关推荐
极品修仙教师藏星录琦玉的二次元之旅无限瓦罗兰小人物的非凡之路极品护花神医重回十七岁老子是宗主请叫我宗主大人史上最强小萝莉